加速产教融合,助力新计算产业人才培养
2021年5月19日
高校教育
2021年5月15日至16日,全国高校计算机系统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智能基座”2021年第八期)在华为北京研究所召开,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近150位教师参加。
本系列研修班基于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以下简称“智能基座”项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华为与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协办。自2020年8月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1期,累计培训高校老师2000余人。
5月15日上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高小鹏教授,华为北京研究所所长常胜先生,华为计算产品线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总监罗静女士,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与信息分社社长魏江江编审等嘉宾共同出席了开班仪式。
常胜所长为本次研修班致辞,他向参加本次研修班的各位嘉宾与老师表示感谢和欢迎,指出智能基座是今后数字社会的重要基石,期待与高校群策群力、携手共进,共同打造数字时代的“智能基座”,为培养新计算产业人才贡献力量。
华为北京研究所所长常胜
高小鹏教授介绍了系统能力的基本内涵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近年来在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布局。他表示,系统能力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教指委希望联合国内的优秀企业,共同打造培养和发展系统能力的教育生态。华为作为教指委的重要合作伙伴,近年来联合举办了各类系统能力培养相关的师资培训活动,并组织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编译赛道(华为毕昇杯) 等多场学科竞赛,以期检验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推动更多学校参与教学改革,构建培养和发现高水平后备人才平台。同时,对华为出版的多部系统能力相关教材表示了肯定。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高小鹏教授
罗静在报告中分享了华为在计算产业人才培养中的思考与探索。她表示,华为一直重视发展人才,2020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智能基座”项目把鲲鹏、昇腾知识融入高校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专业课程,首批面向72所国家级计算机类一流专业建设高校,让“鲲鹏昇腾”逐步成为理工科专业的必备技能。同时,华为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多部教辅教材,并提供资源和技术等支持,多方面满足老师的开课需求。未来,华为将在课程、专家、实践三方面加大支持,期待与各位老师携手,开发更多高质量课程,将“智能基座”项目继续做深做实。
华为计算产品线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总监罗静
开班仪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与信息分社社长魏江江编审主持。
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与信息分社社长魏江江编审
本期高级研修班师资团队由华为技术专家团队组成,培训内容涵盖5门通用计算类课程和5门人工智能类课程。其中人工智能类专业课程设置了公共基础大课,讲解昇腾全栈AI技术理论基础及开源计算框架,在此基础上开设人工智能导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智能芯片原理与应用五门分类课程,满足参训教师的开课需求。
课程结束后,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智能基座”2021年第八期优秀学员颁发“全国高校计算机系统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
颁发证书合影
课堂掠影
以下为部分参训教师感言:
【北京交通大学邸晓飞老师】
在本次课程培训中,我收获颇多。首先,通过本次会议,我了解了我国的计算机产业的现状,专业培养的进展,华为的全产业部署及与高校的合作情况。其次,通过华为老师的讲解,我了解了华为人工智能平台昇腾全栈AI技术理论以及CANN技术平台。最重要的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手,通过实践环节掌握了利用MindSpore和ModelArts开发的基本流程以及Atlas 200DK的用法,为以后的课程教学打好一定的基础。希望以后加强与华为的联系,有机会继续参加有关的培训。十分感谢相关单位的辛苦组织。
【大连理工大学展金老师】
首先还是真心感谢华为老师的辛苦付出,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培训内容。这里主要收获有以下两点:
- 对华为在高校的生态建设战略有了了解,希望回去能尽快展开深度合作,参与到竞赛、众智中来。
- 从环境准备、模型转化到模型推理,熟悉了Atlas 200DK的使用,为接下来我开展硬件综合训练这门本科教学课程打下结实的基础。
未来,华为将持续以“智能基座”加速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增进校企合作,为新计算产业生态培养优秀人才。